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,在妫河边义务捡拾了22年垃圾,捡起的水瓶超过30万个。这位老人叫贺玉凤,她就像一位“无名河长”,默默地在为环境保护做着贡献。
现在,贺玉凤老人和几个朋友组织起了“夕阳传递”环保志愿队,从最开始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如今的122人。她说,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河道和自然环境保护中,才能更长久地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。
每天十几里河边捡垃圾
早晨5点来钟的延庆农场,天儿刚有些蒙蒙亮,贺玉凤已经扛着抄子骑上小自行车出门了。3米长的抄子扛在左肩上,她一手扶着抄子一手握着车把,像往常一样,新的一天又从捡拾废弃物开始了。
因为家离妫河不远,贺玉凤从妫河岸边出发,沿河岸一路经过妫水河桥、康张桥、蔡家河桥,再兜一圈回来。“一般这一趟十几里地,边走边捡,约摸用一个多小时吧。”贺玉凤说,自打1995年她38岁那年开始在妫河岸边捡拾垃圾起,每天至少早晚出去捡一趟早就成了习惯,“早上一到点儿就自然醒了,除非天气特别不好或者有事情去不了,否则,不到河边走一趟我浑身不自在。”
在岸边骑了没多久,贺玉凤就在道上看见了废弃水瓶,她靠边停下自行车,弯腰捡起瓶子捏扁了放进自己的袋子里。不光是瓶子,塑料袋、饭盒一类的垃圾,只要在路上看见了,贺玉凤也会一一捡起来,再放入随身带的另一个袋子里。“捡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放不同袋里,白色垃圾、河上漂浮物啊,就直接扔到垃圾池那儿,其余的瓶瓶罐罐我带回去放大编织袋子里,攒到至少500个左右再找收废品的人收走。”贺玉凤正说着,发现河上漂着个塑料袋,赶紧用抄子给挑了上来。
今年60岁的贺玉凤已经在妫河边捡拾垃圾22年了,说起为什么动了这个念头,她难掩情绪激动:“早些年河边有好些钓鱼的人随手丢垃圾,环西湖观光道建起来之后,来这儿玩儿的人多起来,路边的垃圾就更多了,水瓶、饭盒、烧烤完的竹扦子什么都有。我看着那些乱扔的垃圾,就心疼咱这环境啊。”捡垃圾的时候,贺玉凤还会时不时地劝人家不要乱扔垃圾,但难免会碰上硌硬的主儿。“想起来我就气,有一回岸边有个钓鱼的人,喝完啤酒瓶子就放地上了,我就问他‘师傅您这个还要不?’他嚷了一句‘干吗?不要也不给你!’然后转手就把瓶子扔河里去了。”
边说着,贺玉凤边指着手上一处疤痕说:“2000年那会儿公园建好没多久,好些人在停车场边烧烤,那天风大,我捡地上竹扦子的时候,一不小心手被扎出血了。可那些人就指着我说‘捡破烂的又来了,赶紧走,别在这儿碍事’。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哭,我在这儿捡垃圾也是为了环境好,别人瞧不起还说难听的话。”
贺玉凤说,自己小时候时常在妫河边嬉戏玩耍,那会儿流淌而过的是清冽河水。只是渐渐的,河水及两岸的河道环境已不如记忆中的样子。“早些年河道沿岸没人管,好些地方垃圾堆那儿也没人收拾,我心里过意不去。好环境是老一辈留下的,我觉得不能这样糟践了,想着自己能做点儿是点儿。”就这么着,贺玉凤生活里多了捡垃圾这件事。她说一开始也没想到这一捡就没再停下来,反而自然而然成了习惯。
“现在的人环保意识和素质都提升很多。”贺玉凤说,“原先赶上节假日啥的,一周里废弃水瓶最多能捡到一千个,现在一周捡的瓶子一两百个吧,情况好多啦。”
20余年的坚持,超过30万个瓶子的回收,也让贺玉凤以“环保奶奶”的身份被更多人知道,很多人向她表达了敬意和支持。她告诉记者:“现在有更多人理解咱了嘛。我现在年纪慢慢大了,每捡起一个瓶子就要弯一次腰,每天少说要弯腰几十次,回家也腰酸背疼。但想想很值啊,妫河两岸的垃圾已经越来越少了。”
爷儿仨从“嫌丢脸”到“一起捡”
刚开始捡拾垃圾的那几年,贺玉凤遭了不少路人的“白眼”,家里的老伴儿和两个孩子也站在她的对立面。贺玉凤的爱人彭玉忠坦言,自家媳妇儿早晚得空儿就去捡垃圾,自己感觉挂不住面子:“当时我确实反对,人家都瞧不起她呀。同事们说起这个事,自己觉得脸上挂不住。”
贺玉凤的儿子也想让她放弃捡废品。“我那俩儿子吧,觉得自己妈总在外面捡垃圾,出去挺没面子的,又不是养不起我。他们还说‘要不这么着,我们每月给您300块钱行不’。”贺玉凤说她当时一听就急了,“别说300,就是给我三千、三万,能把咱妫水河里的瓶子都买走吗?能把天买蓝吗?能把环境买好吗?他们扔的是垃圾,咱捡起的是美德。”
真正让彭玉忠的态度发生转变的,是有一次贺玉凤为了捡瓶子不慎掉进了河里。“当时见有个瓶子漂在河上,我想着伸手够一下应该差不多,没想到脚底下一滑掉水里了。我赶紧扑棱着扒着岸边爬上来。”当彭玉忠看到衣服湿了大半身的贺玉凤,听到她为捡瓶子掉下河去,又气又心疼。“他当时语气还挺冲,‘捡垃圾捡得差点儿被淹着,你还会干啥’,其实那会儿我心里也委屈啊。”
虽然当时带着气,但彭玉忠更多的情绪还是担心,“她掉下去那段,河最深的能有3米,我也很怕她万一出点什么事儿。”知道拦不住老伴继续捡垃圾,彭玉忠就默默做了4个长短不一的抄子给贺玉凤,让她再出去的时候带上。“虽然他嘴上不说,但我能感觉到他态度慢慢在转变。我们出去遛弯,他看见路边废弃物也会想着捡起来了。”谈起家里人对自己的行为由反感到理解和支持,贺玉凤也很感慨:“有时候我早上有事,老头子还会替我先出去扫一圈垃圾回来,再去干活儿,包括我儿子、儿媳妇和小孙子,他们平时工作生活不在延庆,但每次回来,也都跟我一起拾垃圾,小孙子积极性特别高。”说着说着,贺玉凤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欣慰和满足。
“夕阳传递”传承环保精神
延庆电视台了解到了贺玉凤的故事,邀请她拍摄了环保公益广告,贺玉凤作为“环保奶奶”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,她也想着是不是能多带动些人和她一起为环保做些事。
去年五一,她在微信里发了一条消息,组织人去八达岭长城捡垃圾。没想到,到了长城脚下没多久,突降大雨,没有任何防雨措施的他们就边淋雨边捡着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。曹玉环当时同贺玉凤一起去了八达岭,那天的情形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:“因为没准备雨具,停车场一带的垃圾又很多,我们就抓紧时间赶紧捡,衣服都被雨灌湿了。最后一米深的垃圾袋,装了得有20多袋。那会儿我就觉得,做义务环保真不容易,但哪怕能为改善环境做一点点事情,心里都是满足的,这事儿要坚持做下去。”
随后不久,贺玉凤和几个朋友组织起了“夕阳传递”环保志愿队,从最开始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如今的122人,最大的65岁,最小的13岁。志愿队有个环保群,大家伙儿谁出去溜达的时候看到哪儿垃圾多,就会在群里招呼一声,就近的人就尽快一起把垃圾给清理了。像一些野公园等没专人管理的地方,志愿队还会定期组织去清洁垃圾。就在上周末,他们刚和另一个志愿团队上了海坨山捡拾废品。“我现在也会在捡垃圾的时候拍些图片和小视频发到网上”,贺玉凤说想通过这样的“直播”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环保,一起为改善生态环境出把力。
贺玉凤说,环保志愿队叫“夕阳传递”,就是希望这种环保精神可以由他们这一代往下传递,一代接一代地为环保、为志愿服务做贡献。“2019年世园会会场和我家就隔着条妫河,2022年冬奥会也要在我的家乡举办,延庆又刚评上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咱这么好的环境,我们这一代人只有权利去美化她、保护她,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她、糟蹋她。”
看到“环保奶奶”为妫河及周边的环境义务捡垃圾20余年,延庆张山营镇副河长宋树东很受触动,“不论做什么,能坚持这么久都是值得尊敬的。贺阿姨常在妫河岸边捡拾废品,而妫河是延庆的母亲河,贺阿姨就像一位‘无名的河长’,切实地为环境治理出着力。当有一天‘环保奶奶’从个人发展成为一个群体,出现更多贺阿姨这样的人参与河道和自然环境保护,我们才可能更长久地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。”
华科网编辑:冷雪
华科网隶属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,本院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,全国上下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。各地各界、百科百业纷纷掀起“五个建设”新高潮,“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”,勇于担当,奋力争先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做出更大的贡献。本院整合一流的中央级媒体、国家级出版单位、科研院所、行政部门、社会团体、行业协会、地方机构、企事业单位等资源,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聚集“高、专、精、尖”百科百业人才,发挥跨行业、多领域、权威性等优势,致力于新闻、文化、农业、工业、能源、环境、经济、医学、食品、健康、旅游、国学、影视、艺术、书画、音乐、教育、法律、史志、商业、网络等领域的研发应用,备受社会各界关注。现招聘高级研究员、研究员、助理研究员、特邀研究员,欢迎有志之士加盟。
联系人:田老师、张老师
电话:010-58427616
邮箱:hxbkyj@163.com
更多详情请登录:http://www.hxbkyj.cn/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华科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