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姓面对面 民意零距离 ——宁波开展“村民说事”活动纪事

廉政 | 2017-09-27 11:28:15 |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| 黄 合

  浙江宁波象山县上余村村民和村干部一起“说事”。 资料图片 

  在浙江宁波,“有事,阿拉好好说”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。拉几条小板凳,围坐在田间地头,从说事、议事,到办事、评事,管理部门全程倾听村民呼声,全面回应村民期盼,全方位接受村民监督。

  8年时间,这项带着泥土芬芳的“村民说事”制度,为建设善治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 

  “说”出来的和谐稳定

  2009年年初,藏在深山里恬静悠然的象山县杰下村,却因为一笔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,炸开了锅。

  “这个项目的资金分配不均!”“村干部肯定是私吞了补偿款!”“里头肯定有猫腻,被动了手脚!”……在田间地头,在广场小店,谣言越传越盛。

  作为村子的“领头雁”,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法眉头紧锁。村内信息不透明,一种对立的情绪在干群之间发酵——村干部的话,村民不愿听、不肯信,自己挨家挨户去沟通,迎来的却是一次次“闭门羹”。

  村级组织是服务群众的第一道关,这一关走不好,后续的治理完全无从谈起。心急的郑祖法赶紧在村里举行现场说事会,将补偿款的每一笔去向用途摆在桌面上,当着村民的面一条一条说清楚。很快,谣言止于公开,小山村又恢复了平静。

  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,有些农村治理的‘老法子’‘老套路’已经不管用了。”杰下村所属的象山县西周镇党委负责人说。

  就在第二年,象山县全面推广“村民说事”制度。每个村成立了由村支书和两名支委组成的说事组,每月设立1—2个固定说事日,围绕村庄建设、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党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,在田头地角、村庄庭院、街道商店及纠纷现场等一线说事议事。

  “其实,大家最担心的是村里把集体的钱昧下了。与其事后‘打补丁’,不如将功夫下在事前。面对面,摊开来,当场说明说通也就好了。”郑祖法说,8年下来,村民说事会从一开始的闹哄哄,变成了平心静气地说事说理。

  有事没事,大事小事,都能亮出来,说一说。这项看上去质朴、实则凝结群众智慧的法子,迅速在实践中受到了广泛欢迎。截至目前,象山县召开类似的说事会8700余次,累计收到各类议题1.2万多项,解决率达到93.7%。

  “过去,因集体资产分配、宅基地审批、村务公开、换届选举、村官腐败等问题,村子里发生了不少矛盾纠纷,影响了基层干群和谐。现在,公开、透明、依法、民主,我们县实现农村信访数同比下降31%。”象山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。

  “聚”起来的发展共识

  作为一项“民心工程”,“村民说事”的定位,从一开始,就不仅仅停留在“说”的环节。

  2010年以来,象山在“说事”的基础上,逐步延伸出“村务会商”“民事村办”“村事民评”等环节,贯穿基层民主、管理、服务、监督的全过程。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,党员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,以“说”的公开、“商”的规范、“办”的主动、“评”的倒逼,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真正落实到基层,兑现给百姓。

  “最近村里吃的高山水有股怪味,要不还是直接将村里的水接入镇级自来水管网。”

  “如果通了自来水,以后大家连喝的水都要收费了!这笔钱,我可不愿意掏!”

  在夏叶村的一次村民说事会上,村民分为两派各持观点,意见无法得到统一。原来,20多年前村民自己掘的山塘水库,因后续配套管理跟不上,一到高温天气,细菌超标不说,有的时候碰到旱季,全村人的饮水安全就成了问题。

  怎么办?参加“村民说事”的村民代表被邀请参观镇自来水厂,在观看了规范化、自动化、标准化的自来水生产流程,看到了看似天然无污染的高山水中其实很多指标不合格的对比后,他们自发地在“说事会”上现身说法。

  半年后,夏叶村的村民喝上了干净、安全的饮用水。村干部们连连感慨,如果不是用了新办法,这项惠民工程还真不一定能这么顺利地落地。

  “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,农村也迎来了一大批的项目,如果不能凝聚共识、不能规范运作,项目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。”该县纪委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现在,借助“村民说事”的平台,百姓“面对面”、民意“零距离”,使村民敞开心扉、打开心门,也让干部竖起耳朵听取村民的好声音、征求村民的金点子,最大程度凝聚共识,最大范围集聚智慧,干群一起求出了发展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画出了“最大同心圆”。

  久而久之,“村民说事”还成了基层监督的一道“闸门”。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,小到办公用品的支出,村里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,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;遇上重大决策类事项,经村四套班子讨论后,再按“五议两公开”程序会商决定。

  “这有点像是我们常说的‘晒霉’——把被子衣服什么的拿到太阳底下晒,这个时候,阳光就把霉菌晒掉了!”李家弄村村监会主任孙世荣表示,定期开展的村事评议,倒逼村干部认真履职,让权力不再“任性”。

  有了共识,党组织凝聚力强了,村庄和谐了,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往前冲。近年来,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,不少躲在穷乡僻壤的小乡村完成了“华丽转身”。同时,象山群众对基层组织满意率高达93.9%。

  “立”起来的长效机制

  如今,不仅仅是象山,整个宁波都在推出类似“村民说事”的乡村治理制度。从“说事”到“办事”,从“盆景”到“风景”,来自基层鲜活的经验逐步通过建章立制,转化为“接地气”“惠民生”的长效机制。

  在余姚,“小事不出组,大事不出村”,在挨家挨户的围墙上,红色的标语下面是每个党员的签字承诺。有了“小板凳工作法”,村里的矛盾纠纷大大减少。“同坐一条板凳,阿拉感觉和干部心贴得更近了,也会把他们当自家人,说说心里话。干部工作有难处,阿拉也应当理解、支持。”村民鲁小庆说。

  在宁海,乡、镇、街道各村和社区都建起了“聊天长廊”,茶余饭后村民们集聚在村口、桥头、祠堂门口聊天,有些村还与时俱进建立了“村民QQ聊天长廊”。小小的长廊,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、解决百姓鸡毛蒜皮小事的重要场所。

  在慈溪,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、面对面交谈,化群众“小圆桌”为干部“办公桌”,化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,化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,化个体智慧为集思广益。“圆桌夜谈”,改进的是联系服务群众方式的长效机制。

  以党建为引领,各地面向基层,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属于自己的“村民说事”。不仅如此,在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号召下,小到办理证件,大到办厂融资,都由村里的党员干部组成的“民事代办员”包办,让村民“不出村”就可以享受到“证照村里办、补贴村里领、信息村里询、矛盾村里调”的一站式便捷服务。

  目前,宁波已成立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“村民说事”领导小组,负责组织保障、统筹推动和督促检查,纪检、组织、宣传、政法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,加强具体指导,充分释放“村民说事”的制度活力。

  浙江省委副书记、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表示,“村民说事”看似一项简单的说事制度,却包含了村民自治、引导创业、乡风养成、矛盾调节、村务监督、基层廉洁等各个层面,涉及基层组织、民主法治、农村文化等各个领域,是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。完善“村民说事”制度,就是要形成同频共振、互促共进的说事生态、干事生态、成事生态。
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7年09月27日 19 版)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华科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[责任编辑:周笑笑]
经开区组织干部赴眉山接受廉政教育
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

精彩图文